您现在的位置是: 首页 > 成语出处 成语出处

打油诗的格式_打油诗与格律诗的区别在哪里写

tamoadmin 2024-10-17 人已围观

简介1.为什么用中华新韵写古诗容易被称为老干体和打油诗2.格律诗的韵3.为什么要把顺口溜式的诗称之为打油诗?诗的格律包括格律诗、自由诗、散文诗等。一、格律诗:格律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。形式有一定规格,音韵有一定规律,倘有变化,需按一定规则。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、七言的绝句和律诗,即所谓近体诗。词、曲也可称为格律诗。格律诗结构特点:1、四句为绝句,八句为律诗,长于八句叫长律,也叫排律。2、

1.为什么用中华新韵写古诗容易被称为老干体和打油诗

2.格律诗的韵

3.为什么要把顺口溜式的诗称之为打油诗?

打油诗的格式_打油诗与格律诗的区别在哪里写

诗的格律包括格律诗、自由诗、散文诗等。

一、格律诗:格律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。形式有一定规格,音韵有一定规律,倘有变化,需按一定规则。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、七言的绝句和律诗,即所谓近体诗。词、曲也可称为格律诗。

格律诗结构特点:

1、四句为绝句,八句为律诗,长于八句叫长律,也叫排律。

2、各句字数相等。(五言或七言)

3、一韵到底,必需押平声韵。(押平声韵,近体诗不能押仄声韵;偶句必韵,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,奇句不韵;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格,不入韵为变格。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,入韵为变格。)

4、中间两两对仗。(首联,颔联,颈联,尾联四联中,指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。一般情况下,颈联要求工对,颔联可以为宽对。首联和尾联可对仗也可不对仗,但不要四联全对仗。还有一种变体是首联对仗,颔联不对仗,这叫偷春格)

5、合乎平仄。(即必须按律诗平仄格律)

二、自由诗:自由诗是没有规则的音节、韵律及其他正规设计的诗。它追求“有机形式”,依靠言语的自然节奏。这种言语对诗的主题和感情来说是“自然”的。

自由诗写作技巧:

1、选择熟悉的物体 ;

2、调动丰富的想象;

3、再现特定的画面 ;

4、琢磨虚实的转换 ;

5、蕴含有意味的思想 。

三、散文诗:散文诗是一种现代文体﹐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。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。

散文诗一般表现作者基于社会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触﹐注意描写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断。这些特点﹐决定了它题材上的丰富性﹐也决定了它的形式短小灵活。

散文诗的分类:

1、接近散文的散文诗,如叙事体、报告体、情节体、寓言体;

2、接近诗歌的散文诗,主要是抒情的散文诗。

为什么用中华新韵写古诗容易被称为老干体和打油诗

微信群开了学习诗词班,主要是学习格律诗。我报名参加了。除了看高老师发布的课程学习要点,我另外买了一本王力主编的《诗词格律》,对照学习。

很早以来,我会随口编一些顺口溜,也叫打油诗,后来,试着写成字数相同的四句话,或五个字,或七个字,一二四句押韵,美其名曰“格律诗”。还不知高低地经常发布在朋友圈谝能,竟然还能获得朋友们的点赞和夸奖。

学格律诗以后,我才惊奇地发现,原来我那些哪是格律诗啊,虽然形式上是那么回事,本质还是打油。

要想真正学懂格律诗,绝不是一夕之功,要真正用心,从一点一滴开始,容不得半点骄傲和掉以轻心。

怪不得高老师布置的作业中有龟兔赛跑故事的寓意,铁杵磨针的道理,这是从开始就打的预防针和必须抱定的信心。

我自以为对语言有点天赋,但学了两课之后,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,有点越学越糊涂的样子。

学诗,必须从读诗和写诗学起,光看书听讲座白搭,就像学数学,光会背公式不算会,要会用公式做题才算真正学懂了。

那天看南路纵队冯老师点评学员作业,有个学员写的诗尾字用声和桐作韵,有个学员用上和芳作韵,冯老师说声和桐不在一个韵部,上和芳不押韵。我不明白,声的拼音是sheng,韵母是eng,桐的拼音是tong,我对拼音还是比较精通的,韵母ong就是ueng的缩写,所以,声和桐的拼音韵母都是eng,应该是押韵的。上和芳更不用说了,韵母都是ang。

我虽然不明白,但我不好意思在群里问,开小窗单独请教,这几个字韵母相同,为啥不押韵呢?

冯老师说声和桐不在一个韵部;上是仄声,和芳不押韵。

我仍然不明白,继续问,他也许有事忙去了,没有回答。

我糊里糊涂地看《诗词格律》,突然明白了,原来问题都出在《平水韵》上。格律诗的韵部不是按拼音,是按《平水韵》里面的韵部来说的。老师和诗友们经常说起平水韵,我只是大概看了一眼,自以为是的认为只要会拼音,就不用看那些由相同韵母拼成的字了,我写诗经常是用拼音找字。

稍微用了一点心看《平水韵》,突然开了点悟,即使韵母相同的字也未必在一个韵部,不在一个韵部,严格说来就不能出现在同一首诗里。比如第一部的东和第二部的冬,即一东和二冬,据拼音读来,这两个字就是一个音,却不在一个韵部。

找到了答案,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。当然,用拼音韵母写诗也是可以的,但要标明用的是中华新韵。

但“上”和“芳”为何不押韵,我仍是一头雾水。

第二期作业是写一首第一句仄起韵的七律,我写了一首很烂的顺口溜发给高老师。

植树节

地里新花一片黄,

枝头小鸟在歌唱。

初春三月风光好,

干部职工植树忙。

高老师点评:唱是仄,出韵了。干部职工太直白,不像诗语。

高老师说“唱”字出韵,正好击中了我的糊涂。为啥“唱”字出韵呢?

高老师说:诗双句最后一字都是韵脚字,第一句入韵即是入了韵脚。这样,使这首诗就多了一个韵字。所以,第二句最后一字必须是韵字!

我仍然不明白,“唱”不是韵字吗?

高老师说:仄起入韵的格式是:仄仄平平仄仄平,平平仄仄仄平平。平平仄仄平平仄,仄仄平平仄仄平。

老师在讲义中教了这个公式,书里也有。我没有背,也没在意,因为,我以为,知道一三五不论,二四六分明,就足够了。

高老师只发来这样一个公式,没有再做详细说明。我翻出他的讲稿又仔细看了一遍,忽然明白了。

这首诗我改成这样:

题少儿植树

野外新花一片黄,

枝头小鸟勤梳妆。

初春三月风光好,

嫩手拿锹植树忙。

格律诗是套公式的一种写作手法,里面的规矩真是不少。学诗的开端就遇到这么多问题,以后肯定会遇到更多问题,要抱定坚定的信心,不懂就问,勤学苦练,争取早日弄懂学会。

格律诗的韵

老干体与打油诗、规格诗是一脉相传,基本成分相同而主要特征有别,它们都是以疑似格律诗词面世。

规格诗就是从外表看,字数、结构很像格律诗词,而平仄不对、押韵错误,就是平仄、押韵对了,但内容空洞无物,有规格没格律。

打油诗可以是格律诗,也可以是规格诗,但它还是比较注重诗词的韵味,大多数符合格律,多有俚语、俗语、谑语,给人感觉有点油里油气不大正经的样子,其实包涵了不少讽刺、幽默的韵味。打油诗发源于以诗赋取士的中唐时代,有个叫张打油的人,也喜爱作诗,其代表作是这样写的:“江山一笼统,井口一窟窿。黄狗身上白,白狗身上肿。”诗名《咏雪》而通篇无一雪字,看来他还是动过一番脑筋的。诗虽不怎么样,但能把大雪纷飞的情境如实地反映出来。人们把这种类型的诗通通归类为打油诗。

而老干体出自规格诗、打油诗,但更有自己的特色,就是貌似老干部做报告大道理一套套,而实际内容一点都没有的疑似格律诗词,即规格诗词,但它比打油诗少了些油味,比规格诗多了些豪言壮语甚至是口号。就像著名诗人郭沫若同志后期的诗词,如《宇宙充盈歌颂声》就是一首规格诗,典型的老干体。诗曰:

国庆年年益光辉,今年又有新景象。

人民英雄纪念碑,屹立天安门广场。

广场浩荡人如海,丰碑巍峨天变矮。

为什么要把顺口溜式的诗称之为打油诗?

格律诗的韵

什么是挤韵、撞韵、连韵 ?

所谓“挤韵”是指诗文中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字,干扰了韵美效果。

格律诗,一般来讲可以错律但不允许错韵。诗中的韵脚如大楼的基石。基石不稳固,楼易倾覆。用韵如下棋调子,如战场遣兵。没有规则用韵,就不叫格律诗了,不如叫顺口溜或打油诗更好。声律之声有好几种戒;韵律之韵也有十几种忌。

譬如忌出韵。(也称落韵)。如诗押了“一东”之韵,又去押“三江”之韵或“八庚”之字韵,……这就是出韵。

又如忌复韵。忌同义字作韵,如六麻韵“花、华、葩、…”,七阳韵“芳、香、…”,在一诗中双押就是复韵。也忌连续用同音字作韵,即押韵句连续使用同音字,而无间隔。有间隔的使用是允许的………………

初学者特别要注意,“韵”和“韵母”是两个并不完全相同的概念。

撞韵和挤韵

撞韵:

什么叫撞韵?就是在不用韵的那句(白脚)(比如七绝的第三句子)尾字也用了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。格律诗,无论平、仄,一旦白脚与韵脚的韵母相同,都属撞韵。诗中出现这种情况,整首诗的字韵就缺少了丰富的变化,读起来使人涩口。

例如:

《七绝·初春小雨》韩愈

天街小雨润如酥

草色遥看近却无

最是一年好去处

绝胜烟柳满皇都

第三句白脚的“处”与韵脚“酥,无,都”皆是押乌(u)韵,撞了韵,为平仄通押(混押)。但这首诗,却让人感觉不到撞韵的弊病,整诗读起来朗朗上口。因为韩愈有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,把其做成了“活韵”。作者在第二句用了“近却无”。这样整句的句读重心落到了第五个字‘近’字上,读起来就活了!

挤韵:

什么叫挤韵?(也称犯韵、冒韵)就是在诗句中不是韵脚处过多使用同韵的字,读起来让人拗口。

比如:

《七绝·泊船瓜洲》王安石

京口瓜洲一水间

钟山只隔数重山------振波浪清自解:2山,挤韵了,也称犯韵、冒韵了

春风又绿江南岸------振波浪清自解:7岸,撞韵了。

明月何时照我还

白脚处的“岸”与韵脚“间、山、还”都为安(an)韵,撞了韵。但作者在第四句用“照我还”,把诗句做成“活韵”了,把“撞韵”之伤消于无形。

这首诗不但撞了韵,还挤了韵。诗中“江南岸”就是典型的挤韵。但作者在白脚用“岸”字,因为“岸”字是浅意开口音字,也把挤韵之伤消于无形。所以这首诗也让人感觉不到撞韵、挤韵的伤害。全诗读来顺口流畅,成为一首千古名诗!

从上面可以知道,写诗出现撞韵或挤韵,不要简单地说是允许或不允许的。要看作者有无高深的文字功底和驾驭能力,是否能把“韵”做成“活韵”!

来解读用韵的关键所在。

撞韵

撞韵:就是不用韵的那一句(比如七绝的第三句)最后一个字也用了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。

从一般角度上来讲,整首诗的字韵就缺少了变化,容易造成诗读涩口,不宜如此。

例如:

? 山林乌啼月痕移,

? 云卷风疏竹影低。

? 清泪丝丝梦中洗,

? 泉声夜落小楼西。

? 这首诗生动活泼,基本面还是不错的。但总有些不适的感觉。这里‘洗’字撞韵就是其中比较明显的一个伤处。‘洗’字一出来,后面的‘西’字就被压住了。读到那里,总会觉得别了一口气。

? 是不是诗中就不允许撞韵呢?我们前面已经学过了,除了格律、押韵的要求之外,诗并没有别的任何限制。

? 这首例诗,撞韵的‘洗’字对诗造成了伤害,关键一点是这首诗相关的韵脚都做成了“韵”。

韵和活韵

? 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,落在了最后一个字上:这样的诗句我们称之为“韵”。

反过来,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,落在韵字之前的别的字上,这样的诗句我们称之为“活韵”。

? 比如上一例中,后三句的句读重心分别是‘低’、‘洗’‘西’,这时‘洗’字的撞韵必然会对全诗造成伤害。

示例

? 天街小雨润如酥,

? 草色遥看近却无。

? 最是一年好去处,

? 绝胜烟柳满皇都。

——韩愈·七绝·初春小雨

在这首诗中,‘处’字撞韵了,可是我们却感觉不到撞韵的伤害,仍然觉得全诗流畅上口。

关键在哪里?关键在第二句的“近却无”。这一句的句读重心落在了第五个字‘近’字上,这样这句诗就成了“活韵”。全诗就成功的避免了撞韵所造成的伤害。

完美的口感,是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的充分展现。

挤韵

挤韵:就是诗句中过多的使用了同韵母的字,造成句读拗口。

“撞韵”和“挤韵”这一概念的提出,应该属于那些缺少音韵感的“诗论家”想去破解音韵难题,而意造出来一种纯“半瓶醋”观点。

? 比如“晚烟残”读起来确实拗口,我们可以说是“挤韵”造成的伤害。

? 但是“晚烟寒”劫很爽口,同样的韵字,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音韵表现呢?

? 这是那些缺少音韵感的“诗论家”永远无法破解的。

? 这里的关键点是:‘残’是个过程,但它自身又是个收口音字,这样句意在脑海中还没充分展开时,音就结束了。这样“挤韵”对句读的伤害就凸现出来了。

? 而‘寒’只是一种感觉,又是开口音字,脑海中的意和音得以同步发展,那么“挤韵”的伤害也就不存在了。

? 也正因为这样的关系,‘残’收韵的诗句很容易成为“韵”,而“寒”收韵的诗句又很容易成为“活韵”。这为全诗的后续发展带来了截然不同的音韵变化。

示例

京口瓜洲一水间,

钟山只隔数重山。

春风又绿江南岸,

明月何时照我还。

——王安石·七绝·泊船瓜洲

? 在这首诗中“江南岸”是典型的挤韵,可是我们却感觉不到挤韵的伤害,仍然觉得全诗流畅上口。

? 关键是最后的‘岸’是个浅意开口音字,从而把挤韵的伤害消于无形。

? 同样,这里‘岸’字还撞韵了。但作者在紧接着的第四句用“照我还”,把诗句做成了“活韵”,同样把“撞韵”的伤害消于无形。为我们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。

三阴平

? 一首七绝的三个韵字如果都是阴平字,也会对诗的韵感造成伤害。

示例

? 黄河远上白云间,

? 一片孤城万仞山。

? 羌笛何须怨杨柳,

? 春风不度玉门关。

? ——王之涣·七绝·凉州词

? 在这首诗中‘间’、‘山’、‘关’组成了三阴平韵,可是我们却感觉不到三阴平的伤害,仍然觉得全诗流畅上口。

? 关键是第二句的‘万仞山’把这句诗做成了“活韵”。一活全活,流畅而完美的音韵,历千年而不衰。

? 其实这首诗也是“挤韵”的经典大作,大家不妨再仔细看看,作者是如何把“挤韵”的伤害消于无形的。

连韵

? 连韵就是相邻的两句押韵句,用了同音字作韵字。这对诗韵的本身的确是有伤害的。这一点尤其在七绝中表现的尤其突出。所以七绝中想找出如何破解“连韵”的例诗是非常困难。

? 我们找了一首用了同音字的七绝,来说明破解之法。

示例

? 大漠风尘日色昏,

? 红旗半卷出辕门。

? 前军夜战洮河北,

? 已报生擒吐谷浑。

——王昌龄·七绝·从军行

? 这首诗中尽管不是“连韵”,但‘昏’、‘浑’仍属于同音字。但作者第一句用“日色昏”做成了“活韵”。从而避免了同音字入韵对诗的伤害。

? 我们也可来看一首“连韵”的七律。

示例

? 新年草色远萋萋,久客将归失路蹊。

? 暮雨不知溳口处,春风只到穆陵西。

? 孤城尽日空花落,三户无人自鸟啼。

? 君在江南相忆否,门前五柳几枝低。

——刘长卿·七律·使次安陆寄友人

? 在这首诗的前两句,‘萋’、‘蹊’两个同音字组成了“连韵”。但作者第一句用‘远’字吊口,把“远萋萋”一句做成了“活韵”。从而避免了连韵的伤害。

从前面的分析中,我们不难看出,解决诗韵好坏的根本,是要明白什么是“活韵”、什么是“韵”。如果你的作品都是“韵”句,那么必然会一伤就害了。

我看你说的这个撞韵似乎和我看到这个叠韵是同样的意思。

叠韵——凡赋诗重用前韵,即称为叠韵。如:

戏赠乐天复言 元稹

乐事难逢岁易徂,白头光景莫令孤;

弄涛船更曾观否,望市楼还有会无;

眼力少将寻案牍,心情且强掷枭卢;

孙园虎寺随宜看,不必遥遥羡镜湖。

重酬乐天 元稹

红尘扰扰日西徂,我与云心已共孤;

暂出已遭千骑拥,故交求见一人无;

百篇书判从饶白,八米诗章未伏卢;

最笑近来黄叔度,自投名刺占陂湖。

再酬复言 元稹

绕郭笙歌夜景徂,稽山回带月轮孤;

休文欲咏心应破,道子虽来画得无;

顾我小才同培塿,知君险斗敌都卢;

不然岂有姑苏郡,拟着陂塘比镜湖。

近体诗之押韵,尚有几种戒忌,宜需注意:

一:戒出韵——出韵即俗称之落韵,如押“一东”韵之诗,误押上“三江”韵或“八庚”韵中之字,即为出韵。

二:戒凑韵——所押之韵,与全句之意义不相连属,而勉强凑合者。

三:戒重韵——重韵即同一韵脚,而重复押之之谓。此在近体诗悬为厉禁,而古体诗则不避。

四:戒倒韵——连两字而成一词者,为迁就韵脚,有可颠倒而用之者。如:“先后、新鲜、来去、慷慨、凄惨、辉光、牛马、地天、玲珑、参商、罗绮、琴瑟、乾坤”等,然须于义不碍方可。如不可而倒之,即称之为倒韵,切不可用。

五:戒哑韵——哑韵者,为声调不响亮,或意义不明显之谓。如“东”韵之“忡、懵”等字即是。‘葩’即花也,而‘葩’字不响。‘芳’即香也,而‘芳’字不响。以此类推,不一而足。

六:戒僻韵——僻韵又称“险韵”或“难韵”,即生僻之字,如东韵之“蝀翀”等字。

七:戒复韵——凡意义相同之字,如六麻韵中之“花、葩、华”,七阳韵中之“芳、香”,十一尤韵中之“忧、愁”等字,义皆相同,一诗之中双押即为复韵,亦宜善为避之。

八:戒别韵——别韵者,同一字因音韵不同,而意义亦别者,误押之即为别韵。如“重”字于二冬韵作“复叠”解,于二宋韵则作“贵重”解;“降”字于三江韵作“顺服”解,而于三绛韵中则作“下落”解;“鲜”字于一先韵中作“新”字解。

九:戒犯韵——犯韵又称冒韵,即不是(同一句诗中)韵脚处用上同韵之字。

无茗也是浅浅的知道。似乎此说源于诗词八病。

古代关于诗歌声律的术语。为南朝梁沈约所提出,谓作诗应当避免的八项弊病,即平头、上尾、蜂腰、鹤膝、大韵、小韵、旁纽、正纽。

据《文镜秘府论》所述:

平头指五言诗第一字、第二字不得与第六字、第七字同声(同平、上、去、入)。

上尾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(连韵者可不论)。

蜂腰指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,言两头粗,中央细,有似蜂腰。

鹤膝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,言两头细,中央粗,有似鹤膝。(近人从蔡宽夫说,以为五字中首皆浊音而中一字清音者为蜂腰,首尾皆清音而中一字浊音者为鹤膝。)

大韵指五言诗如以“新”为韵,上九字中不得更安“人、津、邻、身、陈”等字(即与韵相犯)。

小韵指除韵以外而有迭相犯者(即九字之间互犯)。

旁纽一名大纽,即五字句有“月”字,不得更安“鱼、元、阮、愿”等与“月”字同声组之字。

正纽一名小纽,即以“壬、衽、任、入”为一组,五言一句中已有“壬”字,不得更安“衽、任、入”字,致犯四声相纽之病。

沈约此说,在当时就受到钟嵘等人的批评。宋严羽《沧浪诗话·诗体》也说:“作诗正不必拘此,弊法不足据也。”

谈谈格律诗的押韵

古代的诗,格律都不甚严谨,到了齐梁时候,人们写诗渐渐注重声律,经过了多时的酝酿,到了唐朝遂有了所谓的“律诗”。为别于向来的诗体起见,当时人称这种律诗为“近体诗”或“今体诗”,同时叫向来的诗为“古体诗”。但就今日讲,“古体”固然已很古,而“近体”也有一千多年了。

律诗是一种极有规律的诗体,它在排比方面以及声韵方面都有严格的限制。“律诗”的律字,可以作法律解,也可作音律解,更可作纪律解。根据个人的初浅认识,我对律诗的押韵写点读诗心得,愿和朋友们商榷。

押 韵

所谓押韵(也叫压韵、叶韵),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。

? 所谓韵部,就是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,这种类别即为韵部。同一韵部内的字为同韵字。

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,古今中外概莫能外,如《诗经》、《楚辞》、“五四”以后的《自由体诗》;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;外国的莎士比亚的《十四行》诗、泰戈尔的《吉檀迦利》、马雅可夫斯基的《列宁》等等。所不同者,对于押韵的限制多与少、严与宽的不同而已。这也是诗歌同其它文学体裁的最大分别。

我们现在写近体诗比较常用的是南宋王文郁撰的《新刊韵略》,即世人所谓之108部平水韵。每一韵部的字,有多有少。多的,当然对作者多了挑选的余地,诗好写;少的,像“上平三江韵部”总共只有15个字,要写一首“七律”,从中挑选5个韵字,那就很难了。但古人喜欢用这种窄韵作诗,以显示自已的才华和功底。

红楼梦大观园的儿女们,有次在一起聚会,以白海棠为题吟咏,一共写了6首“七律”,其中林黛玉是这样写的:

半卷湘帘半掩门,碾冰为土玉为盆。

偷来梨蕊三分白,借得梅花一缕魂。

月窟仙人缝缟袂,秋闺怨女拭啼痕。

娇羞默默同谁诉,倦倚西风夜已昏。

上诗押韵的“门、盆、魂、痕、昏”五个字都在“上平·十三元韵部”,用这五个韵字作诗,事前都指定好了,次序都不能颠倒的。

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,近体诗为了使声调和谐、容易记忆,规定是很严格的。从《红楼梦》“咏白海棠”诗,也可看出古人对于押韵是十分讲究的。但是需要明白,也不能过分迁就押韵而破坏诗句的自然,偶尔一两句出韵,古人也是允许的,这叫不能“以韵害意”.

规则

 近体诗押韵有较严格的规定,总结如下:首句可押可不押,下句必押平声韵。

1、偶句押韵

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,绝句是二四句押韵,无论律诗还是绝句,首句均可以押韵或不押韵。例如首句押韵的“七绝”:

 ? 别董大 (高适)

千里黄云白日醺,北风吹雁雪纷纷。

莫愁前路无知已,天下谁人不识君。

登乐游原 (李商隐)

向晚意不适,驱车登古原。

夕阳无限好,只是近黄昏。

“登乐游原”首句不入韵,二四句押韵。一般来说,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,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。

 2、只押平声韵:

近体诗规定,只能押平声韵,这几乎是一条规矩。事实上以近体诗的体例,假如押仄声字会感到非常拗口,所以古人都能自觉遵守这一规则,记忆中也很少可供借鉴的反例。倒是在一些朋友中,有欣赏近体诗压仄声韵的,不知道他们的根据是什么?

3、一韵到底,中间不能换韵。

古诗(古风)允许中途换韵,但近体诗不允许这样。

? 古体诗的押韵,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,比如一东和二冬、四支和五微,混在一起通用,称为通韵,大概这也是现在搞所谓新韵者的依据。但是近体诗的押韵,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,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(称为窄韵),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,否则叫做出韵,是近体诗的大忌。

比如,有的朋友在一首律诗里面用了“难,闲、丸、寒、颜。”五个字押韵,“难、丸、寒”属于“上平十四寒”,而“闲、颜”属于“上平十五删”。这不叫“新韵”或“今韵”,叫“出韵”。作为古体诗或自由诗写了玩玩可以,硬要归入“近体诗”也就是“格律诗”,是不可以的,只能是误导了学诗的后来人。其实这种出韵一两个字的诗,只要作者坐下来好好推敲,是可以改过来的。可惜我们有许多写诗人,只知道“高产”,不知道“高精”;只知道往来奉迎酬唱,不知道踏踏实实做学问。缺少唐人贾岛那种“推敲“的精神,可能这就是当今我们网络诗坛上的悲哀!

近体诗如果是首句押韵,可以借用邻韵。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,所以可以通融一下。有网友最近给我留言说:“宋人就是为了辟新,有的不讲格律,难道宋诗就一钱不值吗?”谁说宋诗不讲格律?翻开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、王安石、苏轼等人的诗看看,能举出几首不讲格律的例吗?宋人的诗喜欢首句押韵借用邻韵,大概这位朋友把这也当为“辟新”了。

比如:北宋诗人黄庭坚的《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》:

满川风雨独凭栏,綄结湘娥十二鬟。

可惜不当湖水面,银山堆里看青山。

这一首押的“鬟、山”属上平声十五删,但首句借用了十四寒的“栏”。这叫做借邻韵发端,在晚唐开始流行,到了宋代,已经形成了一种风气。

 唱和

从网络上看到唱和的诗特别多,有自由诗唱和近体诗的;有格律诗唱和今体诗的;有唱和诗的内容和思想的;有根本和唱和的原诗一点不搭界的……这反映了网络文化的百花齐放,广大网友喜欢写诗,倒也是一件好事!但这种现象长此下去,对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发展堪忧!

什么是唱和?它和诗的押韵是关联的。没有“平水韵”的压韵的规则,没有“格律诗”的完美,就不会有什么唱和。唱和就是依照别人诗中所使用的韵字来押韵做诗,叫做“和韵”或“步韵”。“和诗”、“和诗”,就是“和韵”!离开了韵,你和什么呢?这个基本问题都没搞清楚,你不是“瞎和”吗?“和诗”主要有三种方式:

 1、次韵:又称步韵,即用原诗相同的韵字,且前后次序都必须相同,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。上面《红楼梦》中那首“咏白海棠”就是如此。

 2、用韵:即使用原诗中的韵字,但不必依照其次序。

 3、依韵:即用与原诗同一韵部的字,但不必用其原韵的字

因为这种诗读起来非常的顺口,而且不需要咬文嚼字,也不需要注意平仄对仗,作诗的意境又不需要很高,不需要非常优美的词句,只是讲究趣味儿也是,主要是为了供大家一乐,所以说被称为打油诗,当时在唐朝的时候,有一个书生姓张,名字就叫做打油,这个人生性非常的幽默,考取功名的时候虽然没有考中,整日闲晃也乐在其中,而且非常喜欢民间的东西,平时没事的时候就喜欢顺口做诗,有的时候闲逛时兴趣来了之后就会作诗一首。

这种诗写起来只要顺口就行,不需要讲究其他方面的东西,有一天张打油在街上溜达的时候,看到一座县衙里面没有任何的人,所以说想到县衙里面参观一下,参观的过程当中,突然间兴起了作诗的兴趣,举手就在墙壁上写下了一首打油诗,可以说写满了墙壁,当时现在也知道之后特别的生气,便把当打油抓到了县衙当中,责问张打油的罪责,张打油狡辩说自己写诗也是一种高雅的事情,不要仅仅在乎墙壁上面的诗句。

县太爷听了他的话之后觉得他夸大其口,口气非常的大,所以说让张打油以安史之乱为题材,即兴写作一首诗,如果写得好的话就免除他的罪责,如果写的不好就治罪,结果张打油响了一会儿之后,张口就读出了一首诗,本身现在也就懂一定的文墨,所以觉得张打油写的这首诗气势不凡,而且最后一句话又有一种打趣的意思,当时县衙里面的人听到这样的话都笑了。

县太爷虽然觉得这首诗并不是特别的工整,但是也很有意思,最终放了他,正是因为这件事情让张打油成为了一个名人,所以后来人们在读到顺口溜诗句的时候就称为打油诗了。